新闻动态
珠海特区报 | 珠海市科技创新局:用科技创新标注特区发展新高度
来源:珠海特区报
2024.01.12
233
分享到:

站在时光交替的新起点上,回望2023年,珠海科技创新事业取得了哪些新亮点、新成就?展望2024年,珠海如何将美好蓝图转化为科技创新领域“施工图”“实景图”?




过去一年,珠海抢抓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走出一条以产业牵引科技、以科技支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过去一年,作为珠海科技主管部门,珠海市科技创新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部署和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通过出政策、建载体、引企业、优环境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全市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珠海科技创新事业全面发展交出精彩答卷。珠海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连续三年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二位。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珠海市科技创新局局长王雷表示,市科技创新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3”思路举措,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助力珠海争当关键核心技术的“策源地”、先进技术落地转化的“加速器”、前沿科技蓬勃成长的“试验田”,用科技创新标注特区发展新高度。

中航通飞AG600总装厂。

激发动能,产业链创新链加速融合




从智能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步入深蓝,到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逐梦蓝天,从国内率先落地的AI办公应用WPS AI,到矿用制冷设备技术工艺获“国际领先”认证……

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号。




科技创新,如同撬动新事物的杠杆,总能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市科技创新局要紧紧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布局“补短板”和“锻长板”并重的创新链,全面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




——打造大平台。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市科技创新局持续推动市政府与中山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珠海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23年,南方海洋实验室聚焦海洋牧场与健康养殖、海洋工程与智能装备、海洋安全与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与碳汇四大科研任务,打造了智能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全球海洋领域数字孪生引擎DTO Engine、凡纳滨对虾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等重大标志性成果;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获批建设省内唯一的国家新一代类脑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于12月28日在广州揭牌成立,将大幅提升广东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为打造中医药强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增强新动能。蓝海科技产业园开工建设,当天首批5个海洋项目签约入驻,将建设成具有影响力的海洋科技产业专业化园区;南方海洋实验室联合中山大学自主研发设计的深远海数字化智能养殖平台“珠海琴”开工建造,将打造立体高效生态海洋牧场模式;南方海洋实验室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农业与淡水渔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海水池塘高效养殖技术与生态养殖模式”项目获批立项……




——培育新优势。市科技创新局高质量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孵化载体,截至2023年12月,珠海累计拥有省实验室2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家、省重点实验室10家、省新型研发机构17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2家,为集聚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提供重要平台支撑;拥有众创空间3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家、加速器4家,其中国家级载体数量在总数中占比超30%,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蹚出新路。




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去年举办的珠海科技产业生态大会上,市科技创新局与格力、华发、大横琴三家市属国企以及三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凝聚合力加快推动创新资源及要素的流动配置,提升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服务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金融服务助力优质产业项目“遍地开花”。市科技创新局发挥科技创业天使风险投资基金引导和放大作用,支持科创企业在珠落地和发展,截至2023年底,科技天使基金累计已投资项目32个、参与合组2只子基金,总投资超过3.6亿元。项目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超6成项目完成或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

筑梁立柱,创新主体活力动力增强




走进珠海AG600飞机总装生产线,全方位了解“大国重器”的设计、制造、试验与试飞、运营支持等研制历程,科技力和创新力扑面而来。




“核心技术买不来,要不来,技术攻关不是一蹴而就的。”中航通飞华南公司总工程师、AG600总设计师黄领才感慨地说,从一纸蓝图到“鲲龙”翱翔,此前中航通飞用了8年时间完成了核心技术攻关,部分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以中航通飞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在科技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具有主体地位。市科技创新局将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和技术研发作为重中之重,实施“高企倍增”行动,力争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4000家,全市高成长创新型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超200家。




特报君梳理发现,近年来市科技创新局先后推动出台《珠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培育引进前沿产业独角兽企业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的通知》《珠海市高成长创新型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入库管理办法》《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等多个扶持政策,不断完善梯度培育路径机制,培育创新型企业成长壮大的热土。




2023年,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企业培育,首次与各区签署科技企业培育“军令状”,市科技创新局持续加强对科技企业培育的激励和引导,构建科技企业潜力挖掘、宣传培训、申报辅导、现场核查、异议申诉等组合拳工作链条,全面紧扣工作节奏,实现高企、科小增速及数量创历史新高。




数据是有力的印证。截至目前,珠海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2660家,同比增长15.29%;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近2800家,同比增长27.61%。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高企规上工业增加值991.16亿元,同比增速3.7%,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70%,高企已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市科技创新局实施创新创业团队倍增行动,去年首次开放“市外引进创业团队”常年申报通道,截至2023年12月,全市累计“珠江人才计划”人才项目26个,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8个、市级创新创业团队155个;全市各级院士工作站21家,引进合作院士18名。




市科技创新局积极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截至2023年10月配合公安部门提供科研机构及创新创业团队人才白名单合计136人,为61名外籍高层次人才出具永久居留证推荐函,便利跨境人才往来互通。




全市人才总量超过85万人、每万人工程师数量位居广东省第一、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广东省前列……人才生态环境加快形成,为珠海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携手港澳,国际交流合作走深走实




探路科技合作、产业升级,位于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澳珠一极”的珠海扮演着重要的“试验场”角色。




近年来,市科技创新局加速促进港澳高端科技资源在珠海落地转化,携手澳门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战略科技资源落户珠海,推动境内外科技交流合作走深走实。尤其是2023年,中国-葡语系国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简称“中葡科技中心”)、澳珠产学研创新联盟落地启用,助力“澳珠一极”科技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其中,中葡科技中心是科技部在粤港澳大湾区部署的国家级国际科技交流与技术转移平台,由澳门、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三方共同筹建,设置澳门中心和珠海·横琴中心,致力于深化中葡科技领域交流合作,加强内地与葡语国家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科技合作上的联动,架起中国与葡语国家科技合作新桥梁。




去年举办的首届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圆桌会议上,市科技创新局联合澳门经济及科技发展局共同成立澳珠产学研创新联盟,定向邀请260余家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创新主体入盟,打通跨境产学研合作的“最后一公里”。




“这两大创新平台相互作用、互相补充,将加快探索形成‘澳门资源+横琴平台+珠海空间’新模式,搭建与葡语系国家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合作的高效务实平台,推动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创新合作与竞争。”王雷表示。




一项项体制机制突破,让创新要素更好更顺畅流动。市科技创新局深入实施《珠海市异地创新中心认定办法》,支持本地企业通过“异地研发、珠海转化”模式链接市外人才、技术、市场等创新资源;推动落实与出入境部门签订的科技人才“绿色通道”协作备忘录,截至目前已有2600多人次享受优惠政策……




为拓展珠港科技创新合作新空间,去年以来市科技创新局联合市委台港澳办、高新区、香洲区、格力集团等单位多次赴港调研并主动对接招商线索,成功推动2个港资项目签约落地,涉及资金1.29亿元。

深化改革,建设一流开放创新生态




弘扬改革精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不竭动力。上世纪90年代,珠海在全国首开“百万科技重奖”先河,成为珠海经济特区改革创新的亮丽注脚。




“1993年我从深圳来到珠海创业,就是被当时引起轰动的‘百万科技重奖’吸引而来的。”广东宝莱特医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燕金元告诉特报君,作为珠海“科技重奖”的延续和传承,“创新珠海”科学技术奖让他明显感受到,珠海数十年来对科技创新一如既往的重视和鼓励。




自2020年设立“创新珠海”科学技术奖以来,珠海累计表彰了74个优质项目,400余名杰出科技工作者,形成了独具珠海特色的社会科技奖励体系,带动全市营造起科技创新的勃勃生机,为珠海科技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3年度创新珠海科学技术奖启动。




聚焦科技服务能力不足的短板,去年市科技创新局首次组织全市入库科技服务机构星级评定,年内新增13家科技服务机构入库。2023年前三季度,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33家,营业收入79.24亿元。




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员。2023年,市科技创新局组织开展两期珠海市初级技术经纪人培训班,培育一批技术转移转化研究、运营和服务人才,助力科技服务机构持续做大做强。




王雷透露,今年珠海将支持各区实施科技创新券、促进技术交易和成果转移转化等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购买优质创新资源和服务。




岁聿云暮,一元复始。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中,市科技创新局将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以“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焕发新气象,以新担当新作为扛起珠海科技创新的新使命,为全国全省现代化建设贡献特区新力量。



珠海市科技创新局局长王雷:坚持科技创新引领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前不久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2024年重点任务之首。




广东省委全会提出的“1310”具体部署和珠海市委、市政府部署实施的“1313”思路举措,都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摆在了重要位置。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实现人才强、科技强进而促进产业强、经济强。”珠海市科技创新局局长王雷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市科技创新局将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拿出“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在新征程上续写珠海新辉煌。




具体而言,今年市科技创新局继续坚定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将市委“1313”思路举措细化实化具体化,进一步用实“优化创新环境+培育科技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引进科技人才+深化金融支持+拓展交流合作+推动成果转化”7大抓手,助力珠海打造关键核心技术的“策源地”、先进技术落地转化的“加速器”、前沿科技蓬勃成长的“试验田”。




聚焦新一轮机构改革,市科技创新局在确保改革平稳有序的同时,将围绕加强市级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建设,集中科技管理职责、集合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全市科技力量,聚焦中心工作办大事,防止有限的科技资源“撒胡椒面”。




“今年,深化珠港科技交流合作、谋划两地智慧物流合作,将成为珠海参与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亮点。”王雷表示,香港现代服务业发达,拥有5所全球排名前100的大学,大湾区则拥有8000万人口、广阔的市场以及扎实的产业基础。市科技创新局将借助在港异地创新中心、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珠港澳海洋风险监测预警研究中心等珠港科技合作基础,深入推动珠、港两地科技主管部门、科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加强交流,探索建立稳定的交流机制,开拓珠港科技交流合作新局面。此外,市科技创新局将用好用实中国-葡语系国家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珠澳科技创新联盟,协助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重要创新载体建设,支持澳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科技创新发展。




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互促重点在于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让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带动的产业创新。去年,市科技创新局联合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开展了在珠高校科研能力与成果转移转化情况调研。“在此基础上,今年市科技创新局将围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共同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鼓励在珠高校健全转化制度,联合企业建立成果转化平台,成立成果转化专责部门,提升高校成果产业化水平。”王雷表示。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市科技创新局将围绕高企倍增阶段性目标,提升高企申报认定数量;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对企业创新需求的支撑能力,推动不同类型创新平台的差异化发展;围绕孵化、引育一批新领域新技术新赛道科技企业,支持香洲、高新打造超级孵化器;推动各区落实研发投入补贴、科技创新券等政策措施,引导更多资源向企业集聚。




政策加码,进一步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王雷透露,今年市科技创新局将出台壮大规范科技服务业相关措施,针对低空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现代产业领域出台专项政策,为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加快建设“云上智城”、打造“天空之城”,挺起珠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聚焦社会发展领域,市科技创新局将围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出台实施科技支撑“百千万工程”十条措施,在推动创新型专业镇建设、强化乡村产业科技发展、支持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强化乡村科学普及等方面发力,以科技创新助力全市区、镇、村高质量发展。

南方海洋实验室。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