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洋生命过程与生物资源利用创新团队揭示污泥厌氧消化系统中微生物细胞物质消化效率及其关键功能种群据统计,全球每年废水处理量超过3000亿吨,由此产生的剩余活性污泥(WAS)量也与日俱增。污泥厌氧消化是WAS进行减量化、卫生化至关重要的途径。然而,关于WAS的重要组分(微生物细胞和胞外聚合物/EPS)在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的消化效率研究尚不清晰,污泥中微生物细胞大分子消化涉及的关键功能种群信息亦仍有待阐明。 我实验室海洋生命过程与生物资源利用创新团队利用去除EPS后的大肠杆菌模拟了WAS中微生物细胞组分。该研究设置了4个进料不同的厌氧消化反应器(图1),探究污泥2021.03.29
-
-
极地海洋与气候变化创新团队提出利用阴影精确估算南极冰山出水高度的方法冰山是由漂浮冰架和冰舌的崩解或现有冰山的破碎形成。从冰山流入南大洋的淡水影响海洋深层水的形成,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相较于对冰架系统的观测和研究,冰山研究工作零散,其中冰山的观测数据缺失,尤其是冰厚观测数据的时空覆盖率稀疏,使得南大洋冰山输送的冰量估算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 冰山出水高度是测量冰山厚度、进而估算冰山体积的一个重要几何参数。我实验室极地海洋与气候变化创新团队首次利用Landsat-8(美国陆地卫星计划的第八颗卫星)全色影像上的阴2021.03.29
-
-
环南海地质过程与灾害响应创新团队在对非弹性地震形变的普遍性及震害评估意义方面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弹性回跳是地震学领域经典的地震模型之一。随着空间观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分辨率同震形变场揭示出同震破裂中可能广泛存在非弹性形变过程。近日,我实验室环南海地质过程与灾害响应创新团队研究指出:破坏型浅源地震在断层周边有限范围内通常伴有显著的非弹性形变过程,该过程很可能是控制地震破裂向地表传播的重要机制之一。基于此重要机制,研究者通过对2019年加州地震序列的地表形变进行进一步研究,获得了新的认识和成果。 基于团队自主研发的干涉处理自动2021.03.26
-
-
海洋-陆地-大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效应创新团队揭示南亚急流波列激发中国南方冬季强降水的机制通常情况下,中国南方冬季降水相对夏季明显偏少,但它的偶发性的显著异常(如冬季降雨较多)有时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但其发生机制较少得到研究者的关注。我实验室海洋-陆地-大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效应创新团队通过2015-2016年冬季华南沿岸强降水和2018-2019年冬季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续阴雨天气两个典型个例,从南亚急流波列影响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南方冬季强降水的信号源及影响机制。 2015-2016和2018-2019年的冬季强降水存在着显著的南北差异,分别位于华南南部和长江中下游。来自南方低纬2021.03.22
-
-
深海生命与生态过程创新团队在末次间冰期生物标志物定量重建海表温度研究取得新进展末次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第五阶段,MIS 5)为距今最近的一次最暖时期,全新世(深海氧同位素第一阶段,MIS 1)为现今人类所处的温暖间冰期。在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下,两个间冰期的海表温度变化历史对未来的海表温度及海平面变化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基于MIS 5和1两个阶段的海平面地貌学证据,具有较高海平面的MIS 5阶段是否意味着有较温暖的海表温度?如果是,那么全新世未来的海表温度是否会在自然变率影响下继续上升?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我实验室深海生命与生态过2021.03.05
-
-
深海生命与生态过程创新团队在南海珊瑚礁海山区多环芳烃的环境归趋和来源解析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来源广泛,普遍存在于水体、大气、土壤等各种环境介质之中。PAHs通过大气沉降、水气交换、生物蓄积等多种方式参与地表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海洋循环。珊瑚礁是热带海洋中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双重压力下正处于快速退化的过程中。而南海周边的工农业活动(如石油和天然气开发、船舶运输、秸秆燃烧等)和天然野火等释放大量PAHs,可能通过洋流、大气传输迁移至珊瑚礁海山区域,从而对珊瑚2021.03.04
-
-
地球系统模式创新团队利用气候网络方法对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冷暖位相转折进行预测随着“复杂系统与网络”科学的迅速发展,气候网络方法近年来已在大气科学领域展现出了突出的应用价值,并成功应用于厄尔尼诺预测、极端事件预警等多个方面。该方法将气候系统中的观测站点或格点当成节点(Node),不同节点上气候变量(如气温、降水等)间的相似性(如相关系数等)定义为节点间的连接(Link),以网络科学的分析手段研究气候要素场内部的拓扑性质和动力学特征,通过最大限度地保留、并有效利用气候系统的高维复杂信息,为应对气候系统中的复杂性和非线性2021.03.01
-
-
我实验室发表国内首例养殖金目鲈ISKNV-Ⅱ感染研究成果1994年,我国于珠三角的养殖鳜鱼暴发性流行病中发现了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该病毒于1998年由何建国教授(现任我实验室海洋生命过程与生物资源利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命名并于2001年解析其全基因组序列。ISKNV在2005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八次报告(ICTV-8)中正式被列为虹彩病毒科肿大细胞病毒属(Megalocytivirus)的代表种。虽然ISKNV最先发现于养殖鳜鱼,但ISKNV及其近缘种如RSIV、TRBIV、GGIV、SDDV等能广泛感染石斑鱼、鲈、鲷、大黄鱼等主流养殖品种,是全球范围内海水养殖鱼类危害202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