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发展可持续海洋经济苏纪兰,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科学院士外籍院士。1980年起任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教授、教授、所长、名誉所长。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100余篇。已承担多个国家咨询项目,为我国海洋科学今后发展及近海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政策提出了方向性建议。先后当选为“浙江省劳动模范”、“国家海洋局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2021.12.17
-
-
海洋多尺度过程的动力分解与亚中尺度动力学刘志宇,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副院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主要从事海洋动力学基础理论研究,在海洋湍流生成机理与参数化、海洋多尺度相互作用与能量串级机理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在JPO、JFM、GR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骨干成员,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等。2021.12.15
-
-
世界主要沿海国家和城市海洋产业发展概况2021.11.24
-
-
南大洋海洋热吸收对于跨赤道能量输运的影响2021.11.24
-
-
亚南极模态水的体积收支和通风过程2021.11.24
-
-
Backgrou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alinity distributions impact eddy-induced meridional salt fluxes2021.10.21
-
-
日益增长的绿潮和金潮是否预示着海洋稳态转变2021.10.14
-
-
学术讲座预告第75期甘剑平博士于1995年取得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士学位,于2003加入香港科技大学,现为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系,数学系和环境学部讲座教授和香港科技 大学(广州)地球、海洋和大气科学系主任。甘教授长期从事海湾、近海陆架和大洋海盆的海洋环流动力,耦合物理-生物地球化学及海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其主要贡献包括:跨陆架地转输运动力理论,南海三层环流动力诊断理论和近海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数值模拟方法甘教授在国际主流海洋学杂志发表了90多篇文章,并曾为近20个国际会议作特邀或主题报告,组织超过15个国际会议。甘教授曾任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OGS)理事会成员和海洋分会的创会主席、 Advances in Geosciences:cean主编,现任 GODAE国际陆架近海TaskTeam Panel委员,香港研资局委员,港澳海洋研究中心主任等。2021.06.04
-
-
转型中的长江河口与应对思考何青,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任国际INTERCOH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河口治理与保护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政府间(中荷)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依托项目有效开展长江口泥沙来源、泥沙特性、拦门沙河床淤积及泥沙再悬浮过程,近底边界层水沙运动,河口细颗粒泥沙絮凝,航道回淤,河口滩涂生态系统保护等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曾先后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2009),上海市曙光学者,教育部“ 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2021.05.14
-
-
水下组合导航技术张淏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导航专业本科和硕士毕业,清华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毕业,曾在中船重工某研究所从事水下航行器(AUV)的导航技术、惯导产品研发、水下航行器总体技术等相关的研发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职务。2021年1月加入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已发表AUV导航领域论文3篇,获得授权的中国专利2个。2021.05.07
-
-
深部碳封存过程中的固体体积响应主流观点认为工业排放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气候急剧变暖的主要原因。捕集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并将其注入地壳岩体中进行封存也许是平律工业化进程与全球变暖问题的有效方法全球范围进行的原位深部碳封存探索性实验的初步成功证明其亦可能成为直正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本次报告将以二氧化碳煤层封存以及橄榄石矿物封存为例,从热力学和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的角度介绍碳封存过程中所涉及的固体体积响应问题及其对碳的输运过程和储存潜力的影响。2021.04.22
-
-
CO2的地质成因与成矿效应CO2是现今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对于维持生物繁盛具有重要意义。地质历史上,大气圈的CO2变化幅度很大,可能是一些重大地质事件(如超大陆聚合、造山运动和雪球地球等)的响应。本报告将以新疆阿尔泰造山带的若干造山型金属矿床为例,重点通过流体包事体岩相学、冷热台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和热力学模拟计算等研究手段,查明该地区高密度纯液相CO2的温压范围及地质成因;并结合矿物学、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这些造山型矿床的成因和模型,提出了阿尔泰造山带未来找矿勘查建议。202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