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深部地球物理
首席科学家:
高锐教授/院士 中山大学
团队联系人:
卢绍平

研究背景:

南海及周缘地区浅、深部精细结构探测研究,对揭示南海形成演化过程与地球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指导南海资源勘探与开发,查明环南海地质灾害发生机制,提升南海重大工程建设与灾害预测防治方面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发展适用于南海浅部-深部结合的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探测区域从海陆过渡带到南海深海区域,深度自海底到上地幔;

2.实施纵贯高技术的南海海域与海陆结合带(大陆边缘)的地球物理综合探测:大容量激发高次覆盖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为主的综合大剖面探测,长周期OBS台阵探测,短周期密集地震台阵观测,水下机器人(AUV)重、磁、电探测,火成岩探针地球化学探测,以及近岸钻探岩土物理化学勘察;

3.构建南海海水下浅-深部结构探测大数据平台,对观测数据成像进行成像,获得南海及周缘不同深度结构的三维切片图像,构建动态的地球动力学可视化视频系统。经过数年建设,逐步提高分辨精度;

4.建立海啸数值模拟、环南海地区深部灾害风险预警平台,为能源勘探与开采、近岸海底工程建设和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5.开展国际合作,使探测剖面尽可能穿越多的IOOP井位并尽量向南延伸,实现南海南部大陆边缘探测,加强对印度洋板块对南海形成及其资源灾害影响的研究。

研究目标:

团队将形成一支在海洋浅深部结构探测及保障能源勘探与开采、近岸海底工程建设和灾害防治监测等方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引领创新研究与工程应用的团队;发展和构建具有南海浅深部结构探测一流技术与高分辨率大数据平台,补充短板,实现技术创新;解决一些在南海形成演化中长期困惑的科学问题,加强印度洋板块对南海形成及其资源灾害影响的研究;培养一批南海深部探测与海洋深部地质、资源、灾害研究领域的领先创新型人才;为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科学考察船实施南海考察作技术和人才储备;提升我国在南海及周缘板块构造研究中的国际地位,推动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及其在海洋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发展。

团队组建情况:

团队目前现有人员50余人,研究人员来自中山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所、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海洋调查局研究所,中石化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以及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团队首席及核心成员简介请点击此处。